权威报道·今日新闻全媒体矩阵

大众篆刻的时代意义——《大众篆刻十八讲》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4-09-07 19:07:24栏目:资讯
TAG:

2024年9月6日,“印向未来 创新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研讨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委会、西泠印社出版社、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主办,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承办。应邀参会的专家学者及大众篆刻爱好者、志愿者共160多人出席。

研讨会重点围绕着大众篆刻的历史性、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和公益性等高度和维度,深入探讨大众篆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倡导运用新理念“印六言”即印言美、印言情、印言志、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新方法“印六化”即印章创作主题化、印章设计数字化、印章材料多元化、印章制作智能化、印章推广网络化、印章应用生活化;新路径“印六进”即印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进国际,推动篆刻艺术走向大众。以及兴文创、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篆刻申遗成功15周年,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群众性篆刻活动蓬勃兴起,篆刻艺术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小众艺术的范畴。“大众篆刻”理念在于倡导利用现代新科技和新材料,对传统篆刻进行传承创新,不断降低篆刻艺术的门槛,拓宽篆刻艺术的推广路径,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艺术,让篆刻搭上时代的“高铁”,从小众走向大众,与时代脉博同频共振、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研讨会由北京歌华传媒集团艺术总监李丹阳全程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从美术视觉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参与大众篆刻推广普及的感受,他指出:大众篆刻推广普及巳有二十多年了,随着新理念的广泛传播,突出展现了时代主题;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使大众篆刻更广泛地进入社会各领域;成果推广上拥有新意,大众篆刻的丰硕成果,印记了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壮丽画卷。《大众篆刻十八讲》的出版在篆刻领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他说,大众篆刻是时代的产物,重要价值是与时代同行,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篆刻作为美的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更多的角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拓宽美育的渠道和方法;创新赋予文艺生命,也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焦扬分享了学校推广普及大众篆刻的经验和做法,通过邀请知名篆刻家,将篆刻艺术列入第一课堂;积极搭建师生篆刻艺术爱好者的交流平台,通过书院不断加强美育教学空间建设,为篆刻教育日常化活动提供保障;充分发挥篆刻艺术的美育思政功能,将篆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史教育。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骆芃芃热情讲话:中国篆刻从3000多年前的实用印章,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篆刻艺术,所经历的一次又一次蜕变和发展,都是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准则。大众篆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风貌,篆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守正创新的艺术形式,大众篆刻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篆刻艺术提供了创新方式和有效路径,在不断地为篆刻艺术专业队伍培养和输送人才方面,起到了尤为积极的作用。

西泠印社出版社原社长江吟在讲话中说,《大众篆刻十八讲》用实践证明在新时代,篆刻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印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新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概括性、美学性。

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表示,与传统篆刻相比较,大众篆刻先立主题,形式服务于主题,这是大众篆刻的核心。大众篆刻贴近社会、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深刻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大众篆刻延续了传统篆刻的一些特点,但其内涵和外延都突破了传统篆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故宫博物院顾问朱炳仁从篆刻材料来源广泛阐述观点,不论是石材,陶瓷,玻璃微珠、碳纤维、树脂、还是铜等现代科技材料,都可以作为印章的材料,使篆刻从文人手上走向社会,走向老百姓。

济南市委原副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认为:《大众篆刻十八讲》结合理论和实践,阐述了大众篆刻的文化概念、文化理念、文化品牌、文化工程、文化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部普及和提高大众篆刻印文化的教科书,更是一部进一步深入普及和加速提升大众篆刻和印文化的学习指南。

作为大众篆刻向美而行的一名实践者,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张海生介绍说,文化自信是大众篆刻的基础,国网印吧已成为国家电网塑造企业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说,《大众篆刻十八讲》用系统组合及分解的方式,推动印章的创作实现数字化和化制作智能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传承有序而后继有人,《大众篆刻十八讲》在总结、研究、评述、推介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活动和社会影响方面,展现了一种时代性的进步与艺术性的蜕变,实现了篆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天,在下午的讲座上,王琪森副院长还作了题为《篆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专题讲座。通过研讨互动与会嘉宾也引发共鸣,篆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其意义在于推动中国篆刻艺术和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广普及大众篆刻势在必行,旨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李园园 编辑:李玉)